故乡微历史探幽B系列之一 冠南史话(三)
第三篇 早期清澜港区的深水港,具体位置在哪里?
上篇我们说到青蓝守御所(以下统称清澜所)是在明朝的洪武(朱元璋当皇帝)二十四年(1391年),在今天龙楼镇辖区内的青蓝都建造的。不但其城池的规模很大,管辖的区域也很大。从今天龙楼的抱凌开始,包括赤水、杨桥、大场、中场、调炳、村门、盐寮、直至会同县的冯家、哆喃、调懒、赤石、博鳌共13个烽堠(墩台),直至万历(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二年(1574年)受土寇林凤带兵袭击摧毁后,才于6年后搬徏到陈家村地域重建的。清澜所管辖的13个烽堠(墩台),自万历年后也再沒有了官方的记载。
冠南市产生与存在的历史环境,除了青蓝守御所在遭受林凤率兵攻击摧毁,而后搬迁到今天的清澜城所建成后,成为这个兵营的农贸市场,以及第一篇讲过的陈村乐会场(盐场)之外,是否还有使它形成的影响要素呢?有!就是交通物流因素。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古籍记载曾经存在的“深水港”,另一个是明代起环海南岛的东路交通驿道。
先说深水港。据伍尚光《海南移民史略》介绍,清澜港汉唐时期称“深水港”,是“琼州之肘腑”。那么,这个深水港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考证从这幅《咸丰文昌志》载“清澜城所”军事设施示意图开始。 (见图1.)
此幅军事设施平面图,虽然没有标注冠南市,其实从县志里记载的疆域图做比对,冠南市是在其中的。
冠南市临海方向有个“深港村”。据欧村乡贤王绥芳先生考证,该村是从白石溪下游分支友好河流至深港村前,形成了一个较深的“潭港”,深港村由此而得名。这条河最后在出海口处形成“大港门”,是三角水汇合出海的三大水系之一。深水港的正东方向有个村庄叫“港东村”,都带“港”字,根据古代人村庄起名习惯判断,此处临海区域当年的确有个“港”的存在。但是否就此认定为古籍中提到的“深水港”,似乎有些牵强。
能与古籍描写的“深水港”,是“琼州之肘腑”相对应的,还有另外一个深潭之港:三角水。三角水是石壁河水系下游经烟墩、长岐、沙港峎、白峙潭出海口为主体,还有泰家溪、友好河为辅三条水系汇合而成的,在长圮港范围内的重要港口。附近的龙家村龙氏族谱记载,始祖龙海清当年率数千兵丁入琼,登陆地点写明在冠南墟附近的下洋村(位于冠南与龙家村之间),这是一个更好的佐证。试想如果港口码头停泊区域水不深、域不宽,怎么能容纳数千兵丁、数十艘船只在此地登陆?
在冠南进行田野调查时,当地村民都认为应该是长圮港的三角水位置。当年侵琼日军也是从那个地方登陆的。后来还在那里盖了一个砲楼。对比《咸丰文昌县志》载图上的田艼墩兵营位置,笔者比较认同这个说法,不是重点防卫区域,是不会在那里驻兵守护的。
展开全文
深水港的位置如果是在“三角水”外面的长圮港港口,则是宋朝至明朝时期“陈村乐会(盐)场”的区域之内。作为海南当时六大盐场之一,它作为清澜港区域内早期的主要民间港口,是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今天的清澜港口在民国初期未开发之前,由于文昌江和文教河在这里汇合出海,整个港区地势较平坦,河道的长期冲积形成了河口海岸滩涂,河道受淤泥阻塞,及海潮沙带阻滞,形成了“港门”(如图2.)。船只通行对潮汐的依赖性很强,对古代以船运为主要方式的商贸物流活动局限性较大。但是长圮港治岸的深水港(三角水),因为港湾河道固定,水深达数米(深港村老人回忆有2-3个人头深,个别地段更深),避风性又好,自然成为渔民及商贩船只的泊靠选择。
图2.清澜港区全貌图
当然,这种小地方的存在,历史文献记载不可能精准,但是明朝有官方记录以来,冠南市是记录在案的。而深港村作为文昌吕氏在元朝担任琼州、万州二州武务大将军的吕惟彪公,在元丙申年(1305年)退休后定居深港村,也是在《吕氏族谱》中明文记载的。
冠南市面海一侧的深水港,作为历史上曾经的深水港,主要的民用港口,还与当地的物流交通位置有关。一方面,陈村乐会(盐)场生产的盐要外运,既需要港口作为依托,也需要陆路交通线的畅通连接。冠南就处在明代完善了的海南东路驿道与盐场之间,旁边又有兵营护卫安全,是货仓的首选地。图3.明代交通驿道图
图3.中,统平是东路驿道的一个驿站点,它是陆路物流与冠南前面的盐场的联结处。古代驿道除了官方使用外,也是商贾、挑货郎、行人等的歇脚棧所。
海南自古以来,米粮一直是不能自给的。所以清澜商埠的大宗物品是米粮(入)及木材(出),加上无论船运还是陆运,都需要货仓屯货。我们在第二篇中已经知道,在古代的龙头村有在一个“盐课司(盐署)”,盐署下面管理着一个大的朝廷的“货仓”。(主要是盐仓,《会同县志》亦有“乐会场”的记载)。下面的载图是否有误判不论,从图例上直观,冠南在民国初期清澜港范围内,还是个货仓。 (见图4.)
综上所论,冠南市的历史存在,有着相当厚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基础,也是它一直存在至今的原因。
那么,冠南市是什么时候开始称为“冠南”的呢?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图4.民国初期清澜港口设施示意图
作者简介:
吕烈灼,(又名吕炀。笔名:江湖小楷)男,1953年生。文昌市会文人。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金融经济师职称。后下海经商。退休后定居于深港两地。
本人2022年春季起至5月初,向《会文网》供稿超过20篇。包括“烟墩往事系列”9篇、“会文微历史探幽系列”9篇、“江湖游记”、“小楷学诗”等。
本人已出版著作:《海南吕氏宗谱(1~8卷)》、《海南吕氏宗谱世系合订本》、《海南吕氏及其文化》、《海南吕氏家(族)谱历史存留资料汇编上下册》;参与编辑出版全国(含台湾地区)姓的《中华吕氏通谱(1~12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本文作者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只为学习交流,图片、视频涉及肖像、隐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即行删除或者协商许可使用事宜。
邀请函
乡亲们,朋友们,会文网征稿活动得到了你们的支持,踊跃投稿,深受读者喜欢,活动开展了5年多,收到投稿作品1300多篇,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小编在此深表感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