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志 | "清风"也有罪,“明月”岂无辜?

徐骏,字冠卿,江苏昆山人。其父徐乾学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亭林的外甥,曾任刑部尚书,以藏书家名世。这个徐骏也很有才,要命的是其恃才傲物,惹是生非。据民初报人刘禺生记载:

雍正初,文字狱兴,骏作诗,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句,有人告发,谓思念明代,无意本朝,出语诋毁,大逆不道,交刑部按实治其罪。(《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页20)

这起文字狱,《清稗类钞》也有记载,情节详略不一。或谓笔记、野史不足为据,殊不知此事在官史中也留下几笔:

刑部等衙门议奏,原任庶吉士徐骏,狂诞居心,背戾成性,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应照大不敬律拟斩立决,将文稿尽行烧毁,从之。(《清实录》第8册,《世宗实录(二)》卷99,中华书局影印,页312)

徐骏的确死于文字狱,虽然未列案由,对照其他史料,“清风”、“明月”无疑是锻炼死罪的重要原因。从该诗字面来看,根本无法得出“清风”就是清朝,“明月”就是明朝的结论,当然也无法断定徐骏就是“怀念明代,无意本朝”。然而,朝廷如此认定,向谁说去?诚可谓“‘清风’也有罪,‘明月’岂无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雍正的“从之”,从字面看,胤禛并非直接责任人。然而,在皇权专制政体之下,臣下的建议有哪次不是揣摩上意操作的。

雍正是一个刻毒阴狠的皇帝,幸亏其享寿不永。其子弘历(乾隆皇帝)继承皇位不久,曹一士奏请停止文字狱,并提出杜绝文网的政策建议,“苟无的确踪迹,以所告之罪依律反坐”,是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专制皇权口含天宪,言出法随,可怕的是其反复无常,翻云覆雨。对于曹一士的奏疏,虽然“上亦如其议”,并非乾隆的真意。

清前期称女真或后金,大体处于渔猎阶段。其以武力入主中原,但却面对文明反差。为了压制汉民族的反抗,先是实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强迫汉人遵行满人习俗,制造了多起屠杀与恐怖惨案(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继之实行文化专制,特别在乾隆年间,大肆搜缴、毁弃禁书,对文人诗文搜罗爬剔,罗织周纳,发现或杜纂反清的疑似之迹,不仅“清风”、“明月”成了案由,甚至“明”“清”二字也成了敏感词。

乾隆执政中期,“清风”“明月”没人敢写了,“明”“清”二字也被格外挑剔。毋庸讳言,由于汉字具有双关与隐喻的特点,一些士人往往借喻讥讽,抒发感情。另一个姓徐的文字狱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

东台举人徐述夔著有《一柱楼编年诗》,多咏明末时事,……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之句。……廷旨谓:“……借‘朝夕’之‘朝’作‘朝代’之‘朝’;且不言‘到清都’,而言‘去清都’,显有欲兴明朝、去本朝之意。”(《清稗类钞》,页1063)

所谓“廷旨”,当然是弘历的看法。他只是按照个人的理解,对徐述夔诗句定了不赦之罪。与徐骏的“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不同,徐述夔的“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确有怀“明”、怨“清”之意。马克思说过,“凡是不以当事人的行为本身而以他的思想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实际认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页16)徐述夔的诗句,即使“怀念”与“怨望”,反映的也只是一种情绪与思想,根本不在国家法律的管辖范围。然而,口含天宪的满清皇帝哪管什么法律,不仅言论是罪行,文字是罪行,腹诽也是罪行。为了箝制思想,奴化臣民,不仅思想与情绪不能表达,就是“清风”“明月”也在禁止之列。在此问题上,上纲上线,捕风捉影,推测揣度,吠影吠形,都以“上意”为旨归。

逆犯徐述夔身系举人,……乃敢于所作《一柱楼诗》各种妄肆诋讥,狂诞悖逆,实为覆载所不容。伊子徐怀祖并敢将伊父逆词公然刊刻,均属罪大恶极。虽皆已伏冥诛,见将伊孙徐食田等锁拏解京,严加审讯,定案时必当照例剖棺戮尸,以申国法。(《乾隆朝正续东华录》卷88,页22)

弘历对此案的处理是极不人道的。徐述夔祖孙三代都是死刑,已死的要剖棺戮尸,在世的要斩首处决,就是曾经的改稿、校对人员也不留活口。还不止次,一大批州县官员也遭到严肃处理,或杀头、或革职。

乾隆五十年(1785),大规模的禁书收缴,大规模的文风封控告一段落,年迈的弘历,皇位已然稳固,精力明显不济,文网也放宽了尺度。在史无前例的文化专制高压之下,早已臣服奴化的文人不消说了,就是风声鹤唳的官员也形成了思维定势。当年七月,江西巡抚舒常查抄了刘遇奇的《慎余堂集》板片及《清风亭集》抄本,并从中挑出“狂谬语句”,并抓获刘遇奇的玄孙一并解京,奏请严肃处理。此时的乾隆皇帝心态已变,他如此批示:

朕将其书详知披阅,其签出之处,如“对明月而为良友,吸清风而为醉侯”,“清风”“明月”乃词人引用成语,此而目为悖妄,则欲将“清”“明”二字避而不用,有是理乎?(《清实录》第24册,《高宗实录》卷1235,页597)

皇帝嘴大,怎么说都有理。严查“清风”“明月”的乾隆是正确的,允许“清风”“明月”的乾隆更加正确。至高无上的权力都是如此任性。大抵此后,“清风”照样刮、“明月”依然在,就连“清”“明”也大体恢复了寻常含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