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是否有真正意义的上流社会?
贾政的门生傅试虽事业上顺风顺水,充其量只能算是暴发户,虽自诩高贵,但真正的贵人瞧不上他。他铁了心要为如花似玉的妹妹傅秋芳寻一门世族贵亲,以求沾荫贵气,奈何豪门世家嫌他根基浅薄,不肯屈就。一年大二年小,傅小姐年二十三岁高龄依然待字闺中,遥望着“世家门槛”,感叹青春华年。
真正的贵家小姐林黛玉,出身书香世族,祖祖辈辈钟鸣鼎食,这是难得的尊贵,可见黛玉的清高和挑剔有她的理由,一直以来她都有种身份的荣耀感。
宝钗则不同,身为商家之女的她时时要把祖宗的事情挂在嘴边“我们祖上也是读书人家”,总怕别人误解她家庭教养欠佳。无他,皆因商家即便大富,也只能归到“暴发”一类,古代社会轻视商人,仅仅有钱,买得来珠宝绫罗,买不来地位尊荣。
而真正“世家”态度,实则是一种内敛的生活态度,虽不事张扬,但无人回避得了它的贵气。就如同真正的英国贵族,绝不会一身崭新标满各种LOGO的名牌衣着,更不会三天两头更换着豪车,相反,他们总是一件肘部磨薄了旧西装外套,一辆落满了灰尘的旧式轿车。但举止间的从容,是“贵族”最好的商标。如同王夫人屋里的陈设一色半新不旧,贾母屋里的吊灯偶尔会抖落尘灰,这是点睛妙笔,一个“旧”字,体现出的是历史感。
真正的贵气,乃是一种底气。
时间,是世间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世家”一代代累积起来的历史资产,是一个“贵”字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文化性。
当代已鲜有世家的概念了,偶尔听某人说起出身于“音乐世家”“戏剧世家”,外人眼里总是泛起略微陌生的崇敬感:“世家”,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了怀旧名词。
也许,它只是一种慢生活姿态,精雕细琢慢工细活,要的只是这个范儿。快餐时代里,人们已没有耐心去慢慢品细细嚼,“世家”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豪富,人们更看重的是存折上的数额,而非文化上的气蕴。
“贵”渐行渐远,“富”成了社会身份的第一评判标准。
于是当代不再会有《红楼梦》,无人管你祖宗三代是穷是富。现代生活活脱脱是一部《水浒传》,人人标榜“英雄莫问出处”。草莽的时代,爽快且是爽快,只是寻不到了那份精致雅趣,也是一种心理的失重。
世家行已远,雅趣与谁言?
所谓的上流社会,社会会有等级之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关于上流社会,于每个年代、每个国家、甚至到各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定义。比方说,大陆的名媛与海外的名媛,对于出身背景的限制就有之不同,所以会存在生活内容上品位上的不同之分。并不是穿上高级定制出入高级私人会所,就是上流人士,那些只是徒有其表,一举手一投足便可知你有没有上流的那个范儿。是否有一种让人敬畏的气势。
白马非马,上流社会不是社会。所谓上流社会是一种形容,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它必然很难浮现于公众的视野中。但我们可以说,你能在中国的城市中,找到种种“上流美”的痕迹,不择手段跻入上流,惟独没学会上流的精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顶天立地,是谓上流。可我们看到的往往相反:富贵必淫,贫贱必移,威武必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