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干净的东西为什么会恶心?其实这是进化而来的自我保护
无论何种人种、何种文化背景,任何人都会产生恶心感。
人们认为恶心的事物会因为不同的文化或者习俗而有着差别。
至于人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恶心的感觉的,达尔文对此也并没有科学的解释。
一项在英国皇家学会B刊上发表的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之所以对有些事情感到恶心,诸如景象、声音、气味和口味等,那是进化的结果——感觉厌恶可令我们避免潜在的危险。
这项研究征集了许多志愿者,对“令人恶心”的事物进行投票分类,结果得票高的那些东西,基本上都会有很大几率感染疾病,比如老鼠、排泄物、发霉的食物等等。也验证了人类的恶心其实是进化中避免传染病感染的这一理论。
与其说恶心这种情绪,不如说其实是充当人体的“质检员”,帮助我们提前防备那些可能有损我们健康的东西,根据进化的角度,因为吃这些不卫生的东西的早期人类或者动物或许已经因为随之感染的疾病而淘汰了,那些觉着恶心敬而远之的个体反而有更大的几率存活下来,慢慢地成为了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即便是最愚笨的人类面对那些有害的事物都会做出本能的反应,甚至不需要原因,也没有理由。
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罗辛是研究恶心的权威,人称“恶心博士”。他对于恶心的东西总结出三个特点:
恶心的东西可以被我们吃下去。恶心往往从最初的食物开始,进而随着教育或者经历延伸到各种领域,但是能否被吃下去是一个最原始的特点。
恶心的东西源自活物或者曾经的活物。恶心的东西大多是动物,比如老鼠、虫子等,或者是它们的排泄物、腐烂物,非常能引起人们的恶心感。
能让其他东西也变得恶心。换句话说,恶心是可以传染的,就像达尔文看到腌肉被土著碰了一下,腌肉如果一同被吃下去也会让嘴中的腌肉受到污染,如果是一根草棒掉上去了,只需拿走就可以了,潜意识中草棒并无威胁。
人类恶心来源之文化熏陶
弗洛伊德发现,恶心是教育出来的,新生儿诞生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甚至是粪便都不会感觉恶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才让孩子意识到,这些东西是恶心的,应该远离。当然对于这种观点,罗辛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恶心既是原始的本能,又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人类的新生儿和小白鼠的新生儿对外界食物有着很相似的反应,罗辛在对小白鼠幼崽研究的时候,虽然小白鼠幼崽对于排泄物等并不感到排斥,但对酸、辣、哭的食物排斥,这会让它们痛苦。
恶心受到文化影响,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如同有人会教育我们什么是好是坏一样,人类也会被教授什么是恶心的,何时会感觉恶心。恶心可以受到家庭的熏陶——如果父母容易恶心的事物,子女就容易继承这个特点。
比较有意思的一则故事是某国招待西方来的贵宾,但是这些客人意外地发现餐盘里盛放着一颗骆驼眼珠,还有烤熟的猎狗。这些食物在当地都是珍贵的美食,但对于从小教育的局限,西方客人对这些“美食”实在是接受不了,也正是这种教育,让他们错过了很多美食。
尤其是美国人,它们品味特别狭窄,像一般的昆虫、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等,他们基本上不会碰,甚至经常食用的家禽家畜的肉,还都是特定的部分。我们觉得美味的鸡爪、兔子头、牛蛙等,在他们看来就有点难以接受,恶心不恶心,还是认识的问题。
最后
在人的进化过程中,那些不能吃的东西都像是一种警告一样深深地刻到了基因里,加上后天不断地接受教育和自身的认知,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觉得恶心的事物。而且有些时候后天教育的熏陶和修正,往往会超过本能所带来的的影响。
比如,你看到陌生人呕吐会感到恶心,并且远远离开。但是,如果是自己家人在呕吐,你反而会接近并且照顾他们变得更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