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出生地之谜,他到底是哪里人?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又叫姜子牙,是我国历史上比孙武和吴起更早的伟大军事家和政治家,据史书记载,他从师学艺,70岁才学成下山,一开始投奔商纣,纣王却嫌弃他太老,得不到任用,无奈之下,他便在都城朝歌以宰牛卖肉为生,商纣王暴孽无道,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天下诸侯纷纷举兵叛乱,西伯侯姬昌广行仁政,招贤纳士,把周地治理的井井有条,民富国丰,姜太公见次,料定天下以后一定归周,于是决心投奔西周,辅佐他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
一天,西伯侯姬昌去打猎之前占卜,卦象显示有辅佐他成就霸业的圣人出现,这正与西伯侯不久前梦得飞熊吻合,后来,在渭水北岸的之流的小河边果然遇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只见老者休闲的唱着渔歌:“钓呀钓,大鱼不要,王侯到。”西伯侯走到近前一看,老人的鱼钩是直的,离水面足有三尺高,西伯侯猜测此人肯定是世外高人,急忙躬身施礼,与他攀谈起来。
这个老人正是姜子牙,他在小河边也正是等候明主周文王的到来,看到姜尚熟知天文地理,博古通今,分析起天下非常的有道理,西伯侯欣喜万分,他不就是卦象暗示的贤明之人么?这是祖辈太公所盼望的那个治国栋梁啊,有了他的辅佐,王业必成!于是西伯侯拜姜尚为国师,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或者为姜太公。
姜太公辅佐西周,西伯侯如虎添翼,他协助武王伐纣,牧野一战,战败商纣大军,攻入朝歌,纣王自焚,武王散鹿台钱财给商民,迁九鼎回西日,开创西周八百年帝业,天下人公认西周的兴盛强大,是姜太公苦心辅佐的结果。可是,这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的出生地,却让后人好生困惑,有人说是河南,有人说是山东。史记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战国策则说他是齐之逐夫,汉代有人提出姜太公是河南涉县人,后世学者大部分认同次说,既太公是河南涉县人。
然而,元朝文学家王恽却不同意此种看法,他觉得这是人云亦云。既然司马迁史记中写明姜太公是东海上人,他祖居吕地.就应该是山东。清朝学者闻若球也称。“太公望出生地在山东东吕乡。”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呢?后人分析他们把太公故里与游寓混淆了,才把大家弄糊涂了。
《战国策。秦策五》说太公发迹前,是商朝战败部落的首领。他是棘津人(即河南汲县),因不得任用,只好做个无用的屠夫。听到西歧行仁政,西伯为明君,他才离开故乡,到渭水垂钓,等待文王启用。汲县才是他的故乡。汲县至今还有太公庙、太公祠、太公阁和太公故里吕村。孟子.离娄、《尚书。大传》都认为姜太公是为了躲避商纣,才迁居东海的,时当初,要太公曾经投奔纣王,看到纣王昏庙无道,太公也进行劝谏,触怒了纣王而惨遭追杀,为逃避商纣的迫害,姜太公有可能搬到山东海边去住。本来河南山东就挨着,距离不远,姜太公有可能在山东住过一段时间,但这些也只是一种推测而已。
小编有话说:其实不管姜太公是哪里人,他辅佐周文王建立的伟大基业,谁也抹杀不了,他不仅是周文王、周武王的重要辅臣,对周朝的创建与治理,有着卓越的功绩,由于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世时就盼望着能找到姜尚这样的大贤臣,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又干脆把望字省略,称他为姜太公。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2年,姜太公去世,葬在了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