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究竟是个怎样的人?黄忠临终前真的留下遗言暗示赵云了吗?

黄忠,字汉升,是东汉末年蜀汉著名的将领,刘备麾下的“五虎上将”之一。他在公元219年的汉中之战中,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成功击败了曹魏的汉中守军,甚至在定军山斩杀了曹魏的大都督夏侯渊,为蜀汉集团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国演义》对黄忠怒斩夏侯渊的经过进行了生动描述,然而作为历史的记载,正史中的内容却显得简洁许多,且并未明确表明斩杀夏侯渊的是黄忠。史书《三国志·黄忠传》仅用简短的一段话描述了定军山之战:“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虽然历史未必确认黄忠亲自斩杀夏侯渊,但他所指挥的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斩杀夏侯渊的确是事实。

黄忠的立功之后,刘备任命他为征西将军,并在不久之后,刘备自封汉中王时,将黄忠升职为“四方将军”之一,成为蜀汉政权中仅次于关羽、张飞、马超的四大将军之一。这一职位,显然是对他在汉中战役中的突出表现的认可。

黄忠原本并非刘备阵营中的元老,他曾是长沙太守韩玄的部下,直到赤壁之战后,刘备统一了荆州南部四郡,黄忠才加入刘备的队伍。虽然他资历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但由于在汉中之战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刘备的高度重用。

在汉中战役中,汉中地处益州北部,乃是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的要冲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黄忠的大破夏侯渊,使得刘备成功控制了这块战略重地,蜀汉政权得以稳固。因此,黄忠被封为“四方将军”,成为蜀汉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

然而,刘备的这些任命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尽管黄忠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刘备并未给予他足够的赏识。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述,黄忠斩杀夏侯渊后,曾向刘备请功,刘备却仅仅称夏侯渊是一个莽夫,认为如果斩杀曹魏的名将张郃,才算真正的功勋。这让一些人猜测,刘备可能并不重视黄忠的功绩,而更看重其他大将。

事实上,《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并未提到黄忠在临终时有关于刘备人品的评论。而所有关于黄忠“看透刘备真面目”的说法,主要来源于《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在小说中,黄忠在即将出征时与刘备有一段告别的对话,其中提到“望陛下善保龙体”,其中的“龙”被解读为指赵云,而非刘备,这引发了关于黄忠对刘备信任与否的猜测。

但从史实上来看,黄忠并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言辞指责刘备,也未必真的有意暗示赵云要小心。实际上,黄忠一生忠诚于刘备,他的最后遗言中所说的“臣乃一武夫耳,幸遇陛下”,反映了他对刘备的尊敬与感恩,而非对其人品的质疑。

至于赵云是否受到刘备的信任,历史上有一些争议。在刘备东征孙权时,赵云曾坚决反对,认为应先解决魏国,而后与孙权结盟。尽管赵云的建议非常有远见,但刘备依然选择了东征,最终在夷陵之战中遭遇了惨败。尽管如此,赵云的忠诚与勇猛依然得到了刘备的高度评价。刘备并非因为不信任赵云而忽视他的意见,而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势下,刘备执意执行自己的战略目标。

对于刘备的性格,历史上的刘备与《三国演义》中的“哭哭啼啼”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真实的刘备,的确具备“宽厚仁爱”的品质,但也有着战略家与强者的气魄。他的“仁德”并非空洞的伪善,而是建立在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之上。正如陈寿所说,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他具有像光武帝刘秀一样的英雄气质,并且能够非常善于用人。

刘备的政治智慧不仅体现在对黄忠、赵云等将领的任用上,还表现在他对整个蜀汉政权的战略规划上。无论是黄忠的升迁,还是赵云的任命,刘备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贡献与特长给予适当的奖励,确保蜀汉政权能够在动荡的三国时期立足。

刘备的成功,得益于他对“以人为本”的深刻理解。在即将面临曹操压境的危局时,刘备曾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一思想,体现了他深厚的仁德和对民众的关注。而他临终时的遗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更是展现了他在道德与责任上的担当。

总的来说,刘备是一位复杂而多面的历史人物,既有英雄的气魄,又有深厚的仁德。他的治国理政、用人之道和深刻的人性洞察,使他能够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伟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